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小编将围绕两个案例,探讨未成年人消费行为中的法律问题和社会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意味着,未成年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需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未成年人也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近日,一则关于河南14岁女孩玩挖宝花光母亲14万打工钱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该女孩使用母亲的微信进行支付,先后22次扫码充值游戏货币,充值金额达41130元。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未成年人消费行为的担忧。
重点内容:14岁女孩使用母亲的微信支付,在游戏中充值,导致花费4万多元。
另一起事件发生在广东东莞市茶山镇,一名11岁小女孩使用奶奶的手机时,在某购物A上浏览购买游戏账户,被骗18万元。这一案例再次提醒我们,未成年人在网络购物时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
重点内容:11岁女孩使用奶奶的手机网购游戏账户,被骗18万元。
针对上述案例,相关部门提醒广大家长和监护人,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防骗意识。家长和监护人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电子产品的监管,防止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重点内容: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防骗意识,防止他们沉迷于网络游戏。
未成年人消费行为的问题,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未成年人保护、家庭教育、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反思。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重点内容:未成年人消费行为问题引发社会反思,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未成年人消费行为问题不容忽视。家长、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远离网络诈骗等不良行为,健康成长。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